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藏高原东北侧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重现期计算
黄 涛, 刘治国, 邓振镛
J4    2009, 27 (4): 314-319.  
摘要1685)      PDF(pc) (1284KB)(2500)    收藏

 选取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回族自治州的6个代表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的强降水(日降水量≥25. 0 mm)资料,对该地区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Pearson-III概率分布方法对强降水异常气候重现期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强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对2008年8月20日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的重现期计算显示,与人工估算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冰雹云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与降雹大小的关系研究
刘治国, 田守利, 邵 亮, 宋秀玲, 魏文娟, 伏晓红
J4    2008, 26 (3): 22-28.  
摘要1474)      PDF(pc) (518KB)(2293)    收藏

垂直累积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Water Content,简称:V IWC)包括单位底面积的垂直柱体内固态和液态水质量的总和,是以3D - 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假定固态和液态水滴反射得到的反射率因子都满足由液态水滴引起的经验导出关系,将垂直积分为离散求和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利用V IWC与云体高度之比计算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Water ContentDensity,简称:V IWCD) ,用MAX函数逐个提取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的最大V IWCD (简称; V IWCDmax ) ,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对2004~2006年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到的54例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V 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冰雹直径相同的冰雹云内部雹胚竞食成雹粒的数密度在降雹时段内基本相当,雹粒尺度是影响雷
达反射率因子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和地面降雹的大小;冰雹云V 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存在函数式(6)的关系;冰雹云倾斜结构和雷达扫描模式是影响(6)式效果的2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统计特征及对特殊雹云单体的讨论
刘治国, 王鹏祥, 杨建才, 闫红霞, 毛玉琴, 程 鹏
J4    2007, 25 (3): 10-16.  
摘要1992)      PDF(pc) (495KB)(2167)    收藏

以3D - 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 iquidWater Content,简称:V 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 IL,用V 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V IL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L iquidWater ContentDensity,简称:V ILD) ,采用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的日变化和大小分布特征以及地面最大冰雹直径(简称: Rmax)与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最大V IL (简称:V ILmax)和最大V ILD (简称:V ILDmax)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以中冰雹为主(直径在5~20 mm之间) ,其次是小冰雹(直径< 5 mm,现称为霰) ,出现大冰雹(直径≥20 mm)的概率很小; (2)从冰雹的日变化特征看,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期间存在2个降雹高峰时段。第一个主要集中在13:
00~18: 00,其中以15: 00~16: 00出现的概率最高,另一个主要集中在20: 00~21: 00,日内其余时间降雹概率很小,此结论与陈乾[ 1 ]等研究区域性冰雹发现的午后傍晚双峰型特征基本吻合,但在出现时段上稍有偏早; (3)V ILmax和V ILDmax从总体趋势上看与Rmax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V ILDmax比V ILmax与Rmax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相同大小的冰雹所对应的雹云单体的V ILDmax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不大, 一般维持在0. 1 g·m- 3以内; (4)雷达观测静锥区和单体强回波区倾斜或悬垂回波等是影响V ILmax和V ILDmax与Rmax之间出现负相关的2个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雷达VIL在局地强对流天气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刘治国, 王锡稳, 冀兰芝 , 王 勇, 张旭东
J4    2006, 24 (4): 40-44.  
摘要946)      PDF(pc) (196KB)(1010)    收藏
结合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其物理量产品中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的理论计算模式,从雷达观测距离对VIL 计算的影响、VIL理论模式中的反射率强度和探测高度对VIL计算的影响及VIL在强对流天气识别中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方面提出了思考,以期为今后应用VIL识别强对流天气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东部一场罕见的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张新荣, 刘治国, 杨建才, 刘新伟, 程鹏
J4    2006, 24 (3): 47-51.  
摘要1886)      PDF(pc) (445KB)(2869)    收藏

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人冬以来中国东部最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及其调整和演变,天气气候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在大气低层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雾区有冷空气人侵,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一次高炮防雹效果的CINRAD/CC产品分析
刘治国, 陶健红, 王学良, 蒋张, 王锡稳, 杨建才, 王勇, 王志宇
J4    2006, 24 (3): 23-30.  
摘要1574)      PDF(pc) (1066KB)(1897)    收藏

结合2005年6月25日祁连山东部1次高炮消雹试验,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从消雹前后雷达回波外形特征、垂直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雹云内部水平风场、垂直结构、最大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地面降水实况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I)高炮消雹抑制雹云的发展主要存在2方面作用:一是AgI在爆炸点附近快速四周散播,并与周围冻滴快速碰并而减少冻滴的平均质量和直径,二是炮弹爆炸动力抑制爆炸点下方附近上升气流的发展;(2)高炮消雹在有效抑制冰雹云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地面降水的产生,起到人工增雨的效果,对此次消雹过程而言,假设空中液态水以雨滴形式全部降到地面,消雹后地面降水将增加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兰州市区2002 年春季3 ~ 4 月近地层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刘治国, 奚晓霞, 王锡稳, 陶健红, 杨建才, 闫红霞
J4    2006, 24 (2): 49-54.  
摘要1338)      PDF(pc) (159KB)(2066)    收藏

对兰州市区2002 年春季3 ~ 4 月近地层TSP 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区TSP 的质量浓度随着沙尘天气的发生而显著增加,沙尘天气越强,TSP 的质量浓度越高,对兰州市区的空气污染越严重;(2)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兰州市区TSP 与PM10的质量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沙尘天气越强,其质量浓度都越高,但两者增减的比例各不相同;(3)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同级粒径粒子的质量浓度各不相同,但在同种天气情况下,各级粒径粒子质量浓度的分布规律却相同;(4)TSP 样品色度的3 个独立分量与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L*、a*、b*值越大,空气中沙尘含量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兰州市区在一般天气情况下L*、a*、b*值均较小,说明兰州市区空气污染主要以本地排放的黑色有机物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业务服务综合系统”
林纾, 刘治国, 杨苏华, 陆登荣, 王遂缠, 程鹏, 王勇
J4    2005, 23 (3): 74-78.  
摘要1067)      PDF(pc) (140KB)(1831)    收藏

新一代“西北干旱监测预测服务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具有较好物理基础,较强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较高自动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业务服务综合系统。本系统以短期气候预测为依托,集y象信息采集、加工、信息存储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已有的系统、资料及信息,吸纳了项目其它子专题的系统和成果,节省了计算机海量空间,避免了许多重复劳动,在近几年日常监测、预测业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8.28”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与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黄玉霞, 王宝鉴, 王锡稳, 刘治国
J4    2004, 22 (3): 49-54.  
摘要1025)      PDF(pc) (426KB)(1657)    收藏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NCEP \ NCAR逐日每6 h再分析资料,对甘肃省2003年8月27~28日的连续性大到暴雨过程(简称“8.28”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零速度线在测站两侧顺转程度不一致,是暖平流和大尺度辐合运动的叠加所造成的,这一结构为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垂直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逆风区、中小尺度的辐合辐散都与强降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临近降水预报的重要指标;降水的区域和量级与水汽通量输送的大小及其辐合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南亚高压季节性变化与甘肃省春季和初夏降水关系初探
张新荣, 张铁军, 刘治国
J4    2004, 22 (1): 34-37.  
摘要1050)      PDF(pc) (227KB)(1884)    收藏
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甘肃省春季第一场≥10mm的区域性降水即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和初夏转入多雨期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南亚高压在季节性变化过程中及最终在青藏高原上空建立与甘肃省特别是甘肃河东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及转入多雨期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季节性变化过程中登上中南半岛与甘肃省河东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出现具有显著关系,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上空建立与甘肃省初夏转入多雨期同样具有显著关系。因此,准确掌握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及登上高原的日期,不论对于准确预报出春季第一场透雨,还是转入多雨期,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甘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研究
王锡稳, 张铁军, 冯军, 王遂缠, 刘治国
J4    2004, 22 (1): 8-12.  
摘要1213)      PDF(pc) (202KB)(2163)    收藏

利用甘肃省近40a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介绍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地理分布特征和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阐明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导甘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初步模式,并利用甘肃省2003年地质灾害实况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准确率达到73.3%以上,证明其预报模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